马上注册,下载丰富资料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阳光石油论坛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欢迎注册
x
品质源于技术 服务源于态度 这是阿什卡微信公众号的第556篇原创文章 首发于2018年9月7日 ▽
建模,听起来不明觉厉,其实很亲民。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,很多人的某个部位也被建过模。
检查过身体没?做CT、B超彩超、核磁共振,你拿到的所谓“片子”,其实就是我们身体模型的二维切片。
△ CT是“计算机断层扫描”的简称。上图是网上搜的大脑CT片。每张小图都是一个断层扫描二维图片。
用电脑把这些切片给叠合起来,就建成了三维模型。
医生想知道人体内啥情况,只要动动鼠标,就可以推拉显示任何层位。相当于多了一双精确的透视眼,能够查看人体内部构造和细节变化,甚至毫米级的肿瘤。
CT、B超给人体建模是啥原理?用X射线、γ射线、超声波等穿透人体,不同材质、不同厚度,对超声波、各种射线的透射率不同,所以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,就是随体内结构精确变化的信号,交给电脑处理,就可以还原成可见的精确图像。
那么,搞地质,找石油,想知道地下啥情况,有啥好办法没?
这位同学说了,这还不简单,建个模呗。
太聪明了,但只答对了一半。建模没错,却并不简单。道理很简单:
地层太厚,一般的玩意儿穿不透。
就拿超声波、X射线来讲,扫描92、62、93cm这种尺寸的人体,可以说是大炮打蚊子,游刃有余,360度无死角高分辨率;但扫描“千KM”这个尺度的地层,可以说是蚊子打大炮,根本没用。
想一想就明白,地层尺度、密度那么大,如果有什么能穿透上千米的地层,那么它也能穿透探测器,也就是说你接不到信号,透也白透。比如中微子。
那么,给地层做CT、建模就是痴心妄想了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还真有一样东西可以穿透地层,并且可以被探测到,那就是它本身的震动——地震波。
地震波、水波、声波,虽然是不同物质的周期性振动,但它们有共同的绝技:遇到不同密度变化,它的传播速度、频率、振幅也会跟着变化;遇到不同的界面,还会发生折射、反射、衍射。详见本号文章《这个故事不太冷:波动传奇》
慢慢地,地质学家们摸清了地震波穿越各种材质的不同反应。我们现在知道的地球结构,就是这样搞出来的。
于是,制造和探测地震波,就可以分析、解释地下情况,这叫地震解释。具体解释啥?当然是地下结构、材质、配方,也就是地震解释资料:地震层位、断层、地震相、岩石类型、岩石属性等。
有了地震,地震有了解释,就可以给地球建模了吗?可以的。但模型太粗放,分辨率不高,还不怎么准确。为啥呢?
一方面,因为地层太复杂,不像生命体那么规范。比方说,我们只要知道猪的身体构造,那么,用B超扫描一头猪,它体内哪里长了个瘤子,就很容易看出来。但是,如果扫描的是一车乱七八糟的猪肉,这就复杂了,哪个是瘤子,就很难看出来。地层因为尺度大、结构和材质复杂,情况比一车猪肉乱多了。
另一方面,地震波本身也很粗放,衍射、反射、折射信号不像X射线、超声波那样精细。
这样一来,只用地震波,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岩层的构造,但很难做到准确,更不要妄想精确了。这层砂岩到底含不含油?它深多少米?厚多少米?搞不清楚这些,开发油田就是连猜带蒙,蒙对一个是一个,很浪费。
这就需要另一个穿透地层的方式:钻井。
根据地震资料,在关键部位打一些探井,取出岩心,放到眼皮底下研究,什么岩性呀、岩相呀、岩石物性呀、渗透率呀、油气水界面呀这些梦寐以求的东西,直接就可以确定。验证、校正地震解释。
那么,既然探井这么精确,到处打井不就行了,为啥还搞地震波?因为到处打井,钱、时间、环境都受不了。地震解释摸出大致情况,我们就可以在重点部位打井、测井,拿到准确资料。绘画有句名言叫“大胆落笔,细心收拾”,建模也是这个道理。给正在开采的油田建模,由于井位多,测得的资料就更丰富。资料越丰富,地质认识越准确。
那么,有了地震解释,有了探井、测井资料,就可以完美建模了吗?建模可以,但离完美还差得远。因为还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。
首先,复杂变化问题。就算钻井,严格来讲也只是搞清了钻井点位的岩层。地下岩层构造千变万化,你这个点钻到了油层,也许向东几米,油层就没了。那你要是在东边打个井,几百、上千万就打水漂了。这怎么办呢?有办法:搞清楚地层沉积演化,地震、探井测井数据的作用就得以充分发挥,模就建得更好更准。
所以,建模高手会关注沉积相、沉积体、泥岩分布等等这些概念模型资料。先搞清楚沉积演化,再确定建模方案。
其次,工具问题。我们都看过动画片。其实动画里的世界,就是对真实世界的建模。电脑技术兴起之前,我们看到的动画片都很简单。因为那时,只能手工建模。比如《阿凡提》
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,我们可以电脑建模了,于是有了《阿凡达》。
地质建模也是这样,由于地下情况更复杂,算法也比做动画更复杂,所以对工具的依赖度更高。
你可以脱离电脑,手工画一个很精细、很准确的动画形象,但无法脱离电脑,手工建一个很精细、又很准确的地质模型。因为地下情况要靠海量运算模拟得出,而人的算力跟计算机是没法比的。因此可以说,建模能力有多大,要看电脑技术有多高。
所以,即使到了1970年代,最拉风的油藏描述,也只是二维自动制图技术。
如果管这种图叫模型,模型会感受到屈辱。
|